本文目录一览

1,生态旅游的两大要点

生态旅游的两大要点:(1)旅游对象的自然属性,(2)旅游对象不受损害。王跃华学者在1999年将生态旅游归结为两大要点、三大标准和四大功能。两大要点是:(1)旅游对象的自然属性,(2)旅游对象不受损害。三大标准是:(l)旅游对象是原生、和谐的生态系统,(2)旅游对象应受到保护,(3)社区居民参与。四大功能则说的是:(1)旅游功能(2)保护功能(3)扶贫功能(4)环境教育功能。

生态旅游的两大要点

2,生态旅游的标准

生态旅游(ecotourism)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as- Lascurain)於1983年首次提出。 当时就生态旅游给出了两个要点,其一是生态旅游的物件是自然景物;其二是生态旅游的物件不应受到损害。 在全球人类面临生存的环境危机的背景下,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绿色运动及绿色消费席卷全球,生态旅游作为绿色旅游消费,一经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生态旅游的概念迅速普及到全球,其内涵也得到了不断的充实,针对目前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的状况,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一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回归大自然旅游”和“绿色旅游”;针对现在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二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保护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旅游”。同时,世界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开展生态旅游,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的标准

3,生态旅游的总要求

生态旅游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可持续,“可持续发展”是判断生态旅游的决定性标准,这在国内外的旅游研究者中均已经达成了共识。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含义,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可以概括为,以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方式管理生态旅游资源,保证生态旅游地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在满足当代人开展生态旅游的同时,不影响后代人满足其对生态旅游需要的能力,具体而言,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含义与要求: 一是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表现为维护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ecotourism)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as- lascurain)於1983年首次提出。 当时就生态旅游给出了两个要点,其一是生态旅游的物件是自然景物;其二是生态旅游的物件不应受到损害。 在全球人类面临生存的环境危机的背景下,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绿色运动及绿色消费席卷全球,生态旅游作为绿色旅游消费,一经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生态旅游的概念迅速普及到全球,其内涵也得到了不断的充实,针对目前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的状况,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一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回归大自然旅游”和“绿色旅游”;针对现在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二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保护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旅游”。同时,世界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开展生态旅游,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的总要求

4,生态旅游应具备哪些性质

“生态旅游”这一术语,最早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于1983年首先提出,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 含义   传统旅游所表现出的问题促使人们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思考,是坚持还是摒弃?生态旅游一经提出,立即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响应。生态旅游(Ecotourism)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于1983年首次提出。十几年来,生态旅游的发展无疑是成功的,平均年增长率为20%,是旅游产品中增长最快的部分。但到目前为止,生态旅游尚无明确定义,但是人们的看法是相当一致的。 一是生态旅游首先要保护旅游资源,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的旅游。   二是在生态旅游过程中身心得以解脱,并促进生态意识的提高。 生态旅游的特征   (1) 生态旅游的目的地是一些保护完整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系统,参与者能够获得与众不同的经历,这种经历具有原始性、独特性的特点。   (2) 生态旅游强调旅游规模的小型化,限定在承受能力范围之内,这样有利于游人的观光质量,又不会对旅游造成大的破坏。   (3) 生态旅游可以让旅游者亲自参与其中,在实际体验中领会生态旅游的奥秘,从而更加热爱自然,这也有利于自然与文化资源的保护。   (4) 生态旅游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这些责任包括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责任,对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责任等。由于生态旅游自身的这些特征能满足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的需要,从而使生态旅游兴起成为可能。 要求   生态旅游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可持续,“可持续发展”是判断生态旅游的决定性标准,这在国内外的旅游研究者中均已经达成了共识。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含义,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可以概括为,以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方式管理生态旅游资源,保证生态旅游地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在满足当代人开展生态旅游的同时,不影响后代人满足其对生态旅游需要的能力,具体而言,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含义与要求: 一是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表现为维护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5,绿色旅游指的是什么

绿色旅游指在为社会提供舒适、安全、有利于人体健康的产品的同时,以一种对社会、对环境负责的态度,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绿色旅游中融入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了人地和谐相处的思想。因此,所谓绿色旅游是指包括旅游者、饭店、景点管理者、旅行社和导游在内的旅游参与者在整个旅游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必须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绿色旅游是以认识自然、保护自然、不破坏自然生态平衡为前提的,是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环境价值的综合体现. 绿色旅游是近年来国际休闲旅游新的发展趋势。依据我国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充分依托我国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 ,积极开发绿色旅游产品,倡导绿色旅游消费,提供绿色旅游服务,推进我国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生态旅游强国。我国旅游业要在未来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就必须肩负环境保护责任,在开发“绿色旅游产品”时讲究完善的整体规划和经营,妥善维护环境资源,使之能永续利用。狭义的绿色旅游产品指生态旅游产品,如森林旅游、海洋旅游等;广义的绿色旅游产品则指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旅游产品。
21世纪,“绿色”被视为一种文明的标志,受到全球人类的崇敬、爱戴和保护,也是在这样一种普遍的“绿色崇拜”氛围下,绿色经济、绿色消费、绿色营销、绿色GDP等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股“绿色革命风暴”,绿色旅游也在其中。旅游业以其巨大的发展潜力被誉为“永远的朝阳产业”,21世纪的旅游业,“返朴归真,回归大自然”已成旅游新潮。[5] 绿色旅游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绿色旅游是指具有亲近环境或环保特征的各类旅游产品及服务。狭义的绿色旅游是指以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为前提的远离喧嚣与污染亲近大自然,并能获得健康精神情趣的一种时尚旅游,通常指农村旅游,即发生在农村、山区和渔村等的活动。 绿色往往用来比喻“环境保护”、“回归自然”、“生命”等内涵,而绿色旅游只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是用来指导旅游业在环境管理方面的发展方向。它可以理解为与可持续开发旅游、生态旅游类似的概念,即指在为社会提供舒适、安全、有利于人体健康的产品的同时,以一种对社会、对环境负责的态度,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绿色旅游中融入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了人地和谐相处的思想。因此,绿色旅游是指包括旅游者、饭店、景点管理者、旅行社和导游在内的旅游参与者在整个旅游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必须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绿色旅游是以认识自然、保护自然、不破坏自然生态平衡为前提的,是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环境价值的综合体现,它需要经营者和旅游者共同提高环保意识。 绿色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态,具有观光、度假、休养、科学考察、探险和科普教育等多重功能。对旅游者来说不仅是享乐体验,而且也是一种学习体验,不是单纯地利用自然环境,而是依靠自然和旅游的并行关系在对自然带有敬畏感和环保意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旅游,它增加了旅游者与自然亲近的机会,深化了人们对生活的理解。 [编辑本段]认证体系 绿色旅游奉行的是可持续发展之路,随着旅游的发展,旅游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当人民收入增加,自然与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旅游者与旅游地人民之间的沟通得以实现,旅游业也需要实行更严格的环境管理标准。同时,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旅游者也会自觉地寻求“绿色度假”和对环境友好的旅游服务。正是基于这一需求,世界旅行旅游理事会——全球最大的旅行旅游行业首脑组织,在20世纪90年代初即开始倡导在旅游行业推行“ISO14000”系列标准和“绿色环球21”认证。到21世纪初,“ISO14000”、“绿色环球21”已经成为国际公认的旅行旅游行业环境质量可持续管理的认证标牌,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宝,也是旅游业增强竞争力,跻身国际市场的一块敲门砖。[1] 绿色环球21 绿色环球21是一个可持续旅游的全球参比、认证与提高系统。它是以21世纪议程和里约地球高峰论坛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为指导,为公司、社区以及消费者提供可持续旅游的路径。它是世界旅游理事会(WTTC)于1993年创建的,截止到2008年成员国达到了50多个。1999年引进了绿色环球21世纪标准,并开始实行独立审计,2001年做了进一步的升级,实施了对环境实际改善的年度参比制度。它推广4个标准:绿色环球21公司标准;绿色环球21社区标准;绿色环球21国际生态旅游标准以及绿色环球21设计与建筑标准。各种层次的绿色环球21参与者都要实行年度更新。参与者分为三类:A=联盟/意识(Affiliate/Awareness)类,B=参比(Benchmarking)类,C=认证(Certifying)类。对于B类和C类每年要进行参比与认证,这意味着要检验它的实现既定目标的情况,并承诺不断改进。这强化了绿色环球21品牌的可信度,防止了绿色环球21的品牌不被滥用。 该标准在许多国家得到普及,加勒比岛国巴巴多斯政府的《旅游发展法》规定,凡是通过绿色环球21认证的企业,均可以享受减免税收150%的优惠,此举激发了企业自律,而且,政府亦减少了每年用于环保治理方面的大量投入。绿色环球21中国代表处的主要任务是与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建立合作关系,负责在中国所提供的认证服务进行组织实施和协调,并提供在执行过程中所需要的各项辅助服务。九寨沟、黄龙、三星堆博物馆、蜀南竹海景区、浙江世贸大饭店等已经进行了该标准的认证。
绿色旅游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绿色旅游是指具有亲近环境或环保特征的各类旅游产品及服务。 狭义的绿色旅游是指以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为前提的远离喧嚣与污染亲近大自然,并能获得健康精神情趣的一种时尚旅游,通常指农村旅游,即发生在农村、山区和渔村等的活动

6,生态旅游的八个标准是什么

1、承载力控制原则 在旅游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应遵循生态规律,具体体现在遵循生态容量这一基本规律上。生态旅游资源及环境对其序列开发和利用都有一个承载力的范围,超出这一范围,旅游资源及环境就会受到破坏,为此旅游规划部门应该根据旅游地的面积、特点和可进人性等条件,精心测算最佳游人容量,旅游景区的游客容量计算一般有三种方法:面积容量法、线路容量法、卡口容量法。旅游管理部门应用经济手段、必要时用行政和法律手段调节游客流量,把旅游活动强度和游客进入数控制在资源及环境的承载力范围内。游客量控制可以运用一些技术手段. 2、自然环保原则 生态旅游不同于其他的旅游,它是以回归自然为主题,贵在自然,贵在原始,应该尽可能减少人工雕琢,以避免开发造成的环境损坏,其接待设施要简朴、实用、方便,其外观要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3、当地农民参与原则 开发生态旅游,环境效益是根本前提,社会效益是最终目的,而经济效益是直接的动力,只有地方经济发展了,地方居民才会自觉地注重生态和旅游环境的保护。因此在生态旅游的开发过程中,要让当地农民参与到旅游服务中去,这样既可增强地方特有的文化气氛,提高资源的吸引力;又可让当地农民真正从旅游发展中受益,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将直接缓解他们对资源的压力。前,我国许多生态旅游景点的开发者对当地农民利益的考虑往往较少,这就使当地农民对维护良好的旅游环境缺乏动力,一些地方旅游景点和当地农民的利益冲突时有发生,如农民制造障碍迫使景点的旅游专线中巴车停运、农民在旅游景点门口兜售假冒伪劣商品、当地村民在景点门口将客源拉到自己家中去“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享农家乐”等等。生态旅游开发必须重视当地农民的参与,保障当地居民通过发展旅游获得就业、以土地入股利润分成、出售农副产品等利益,同时要将他们组织起来,通过引导和培训,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 4、环保教育原则 生态旅游与传统大众旅游最大的差异之一是对游客的环保教育功能,在生态旅游项目开发规划时,必须认真考虑在旅游区中设计一些能启迪游客环境意识的设施和旅游项目。如在旅游区内设立具有环境教育功能的基础设施、关于生态环境景观的相应解说、提醒游客注意环境卫生的指示牌、方便并与环境协调的废物收集系统等。此外,还可利用多媒体,使游客接受多渠道的环境保护教育,包括门票、导游图、导游册上添加生态环境保护的知识和注意事项。对生态旅游者要提出更高的要求:事先学习目的地的有关知识;尊重目的地的文化;避免对目的地的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积极参与环保行动;通过旅游,提高道德修养。关于环保教育,日本旅游景点的一些经验值得我们学习,日本的某些景区推出公益旅游,在淡季时以拾景区的垃圾抵扣门票. 5、加强旅游规划管理原则 生态旅游资源是一种极为宝贵的稀缺资源,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稀缺资源的价值。现有的旅游景点开发许多是投资者自己设计,或基本由投资者出思路,找一些无规划资质、不重品牌信誉的单位编制规划书,造成了低水平旅游开发的现象,对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形成了威胁。因此今后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要针对生态旅游资源的不同现状,由具有旅游规划资质、质量信誉好的专业设计单位进行设计规划,旅游主管部门还要加强对规划的评审和实施的监督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减少粗放性开发,避免开发中的破坏,同时还能避免低水平管理所带来的破坏。 6、清洁生产、节约资源原则 “清洁生产”一词最早源于工业生产,其原意是在生产的过程中,精心设计,使一个生产流程的“废物”变成另一个生产流程的生产原料,以达到最大限度地限制向环境中排放废物,使整个生产过程成为一个无污染的“清洁生产”过程。将这一概念引入旅游开发,在宾馆等接待设施的实际运作设计中尽量不向环境排放废物,把旅游对环境质量的不利影响控在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节约资源,即开发中采用“消耗最小”为准则. 7、剩润回投原则 为了使资源环境保护工作落到实处,我们除了在开发期间对资源保护提出严格的要求外,在经营中也要求把旅游经营所得的经济收入中的一部分回投到环境保护中,用于保护和消除因旅游造成的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保证其具有永续利用的潜力。除此外,我们可以采取诸如在门票上增加环境保护附加费等措施,为环境保护筹措专项资金。 8、技术培训原则 在从业人员技术培训中,过去我国较注意旅游饭店和旅行社行业的操作培训,旅游资源保护方面的培训份量很轻,甚至没有,没有保护意识和保护知识的人是难以胜任保护性的生态旅游服务的,今后凡从事生态旅游开发与经营的工作人员必须经过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知识和技术的培训。
简单的来说,生态旅游就是最原始的地方,很少人工挖掘的旅游地点,还有一点就是森林覆盖率
2002年10月21--25日,《国际生态旅游标准》在澳大利亚凯恩斯国际生态旅游大会上正式公布实施。根据《莫霍克协定》的精神,《国际生态旅游标准》提出了生态旅游产品的八大原则,即: 1. 生态旅游的核心在于让游客亲身体验大自然; 2. 生态旅游通过多种形式体验大自然来增进人们对大自然的了解、赞美和享受; 3. 生态旅游代表环境可持续旅游的最佳实践; 4. 生态旅游应该对自然区域的保护作出直接的贡献; 5. 生态旅游应该对当地社区的发展作出持续的贡献; 6. 生态旅游尊重当地现存文化并予以恰当的解释和参与; 7. 生态旅游始终如一地满足消费者的愿望; 8. 生态旅游坚持诚信为本、实事求是的市场营销策略,以形成符合实际的期望。 2004年8月,《国际生态旅游标准》进行了第一次重大修改,生态旅游原则的表述更加具体化,并归纳为以下11个方面: 1、 生态旅游经营者公开承诺遵循生态旅游的原则,并纳入管理体系,以确保其实施效果; 2、 生态旅游让游客亲身体验大自然; 3、 生态旅游为游客提供体验自然和文化的机会,以增进其对自然和文化的理解、欣赏和赞美; 4、 在生态可持续和了解潜在环境影响的基础上,确定合适的生态旅游经营方式; 5、 生态旅游产品在经营管理方面采取生态可持续的实践,保证经营活动不影响环境质量; 6、 生态旅游应该对自然区域的保护作出切实的贡献; 7、 生态旅游应该对当地社区的发展作出持续的贡献; 8、 生态旅游产品在开发和经营阶段都必须保持对当地文化的尊重和敏感; 9、 生态旅游产品应满足或超出游客的期望; 10、 生态旅游向游客提供有关产品的真实准确的信息,使游客对产品有符合实际的期望; 11、 制定行为守则,使生态旅游产品对自然、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影响达到最小化,并且保证依照制定的行为守则进行经营。
生态旅游,顾名思义,就是到生态环境良好的地方去旅游,而这种旅游是以不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为首要条件的。不仅如此,旅游还要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具有保护作用。从理论上讲,生态旅游保护有三个对象,一是资源环境的保护,二是社会文化的保护,三是经济利益的保护;每个对象的保护都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有特殊的功能,三者之间的关系可界定为,资源环境及社会文化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其中资源环境是资源的物质载体,社会文化是资源的精神内涵,而经济利益则是保护的动力。 为了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开发应坚持以下八项原则: 1、承载力控制原则 2、自然环保原则 3、当地农民参与原则 4、环保教育 5、加强旅游规划管理原则 6、清洁生产、节约资源原则 7、剩润回投原则 8、技术培训原则

文章TAG:中国  中国生态  生态  生态旅游  中国生态旅游的标准有哪些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