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为什么来中国旅游的多,傣族散布在中国的哪3大地区
来源:整理 编辑:国内旅游 2024-11-01 17:33:07
本文目录一览
1,傣族散布在中国的哪3大地区
傣族,中国少数民族之1。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孟连、景谷、新平、金平、元江、双江等地。
2,从地理角度分析西双版纳旅游业迅速崛起的原因
可以从西藏自身经济的发展,交通的通达性提高,民族融合的加强,西藏的资源丰富,旅游景点较多等角度分析。这类题一般都是有套路的,总结出来的话,应该很好答。共性加上个性的原因,差不多就是了。
3,中国旅游资源形成的地理环境
地理自然环境: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样,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平原、海岛等地形地貌景观丰富多样;我国涵盖气候自然带较多,从热带雨林带到寒温带针叶林带跨度大,形成丰富的自然带景观;我国气候类型多样,地区差异大,有亚热带季风、温带季风、温带草原和高原气候等,既有大江大河也有大漠戈壁,既有雪山绵延也有辽阔草原,各地形成不同的自然景观;
人文地理环境:我国民族众多,民族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历史悠久,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地区民俗差异大,民俗风情旅游资源丰富;近代以来的革命和建设实践,形成了丰富的革命旅游资源
具体的展开由楼主自己酌情来吧,紧紧扣住旅游资源的分类并结合地理谈各类旅游资源形成原因即可。自然环境:我国南北 东西跨度都比较大,气候差异很大,水文条件也不一样,这样各地就形成了独特的风光,比如东北的黑土地 沼泽地,内蒙的草原 西北的荒漠,云南贵州等地的自然山水美景 及喀斯特地貌 石林能,形成了各地的独特代名词 西北荒凉空旷 ,东部婉约温柔, 西南的秀丽与多彩,这些都是很好的旅游资源。
人文地理: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各地不同的自然环境也造就不同的生存条件和独特的衣食住行文化。西北地区人口少 交通不便,就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没有太多的汉化色彩。草原的开阔赋予草原人的豁达热情,民族服饰和饮食的独特。西南地区更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很多地方几乎与世隔绝,这也是这里的少数民族保持了比较多的自己的特色的一个很大原因,比如贵州的苗族 云南的傣族等。另外很多少数民族都是依靠当地的自然环境生存发展的 ,形成了很多与自然环境相关的节日,还有自己独特的民族信仰。现在很多人想去更多的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比如挑花刺绣之类的都回去贵州和云南。还有东南地区天气潮湿多雨 ,多季雨,他们的住房和饮食都与这有关。
4,西双版纳为何每年吸引大量外来客人光顾一个地理题请帮忙回答
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 ——西双版纳
云南是我国民族最多的省区,这里傣族最为出名。傣族主要生活在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西双版纳每年吸引国内外许许多多客人纷至沓来观光旅游。本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位于我国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美丽的西双版纳
一、丰富的旅游资源
西双版纳地处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最南端,南部与老挝、缅甸接壤,还以澜沧江——湄公河与泰国、越南等水路相连,有着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尤其是风景旅游资源美丽诱人 。
读图分析西双版纳的气温和降水分布特点,
并确定其气候类型。
西双版纳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最高气温出现在每年5月;降水受季风影响很大,全年明显地分为两大季节:雨季和旱季。每年5~10月盛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降水较多,为雨季;每年11月~次年4月盛行来自大陆内部的东北季风,降水很少,为旱季。因而形成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在热带季风气候影响下,西双版纳地区形成了典型的热带雨林景观。
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是我国宝贵的自然资源,它有着独特的景观特征:雨林植物密集,各种植物相互依存、高低错落,形成7、8个层次的自然植物群。高大挺拔的望天树、巨大的板状根、绞杀植物、“独木成林”等都是高温多雨、湿热气候的产物。
独木成林
望天树
天堂鸟
红掌
植物分布是制约动物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雨林良好的隐蔽场所和充足的食物来源为热带动物提供了有利的生存条件,共同构成了西双版纳特有的生物群落。这里自由自在地生活着上千种动物,其中有亚洲象、绿孔雀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因此人们形象地把西双版纳称为“热带动物王国”。
长尾猴
亚洲象
美丽的绿孔雀
美丽诱人的西双版纳之所以每年能够吸引大批的国内外游人前往观光旅游,不仅是因为它有着十分丰富的风景旅游资源,还因为它有着文化底蕴相当深厚的人文旅游资源。西双版纳还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傣族、哈尼族、布朗族等13个少数民族在这里和睦相处,创造并保留了各自别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以傣族为主体的多样性民族风情为西双版纳增添了无穷魅力。
云南傣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是泼水节,请阅
读下面的材料
欢乐的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历新年,也是傣家人最欢乐的日子。这一天,人们身着节日盛装,相互泼水,相互嬉戏,传递真诚的祝福。傣家人常说:“一年一度泼水节,看得起谁就泼谁。”欢乐的“圣水”把傣家人一年的烦恼和忧伤冲洗得干干净净。
傣族的文化习俗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呢?
傣族人世代居住在西双版纳,由于临近泰国、缅甸等佛教国家,小乘佛教在这里深入人心,处处可见佛寺、佛塔,傣族人基本上都是虔诚的佛教徒。傣族特有的文化生活习俗,深受西双版纳自然环境的影响,构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傣家竹楼是一种竹木结构的空中楼阁,形状很像孔明帽的屋顶斜度很大,底部离地面2米左右。这与当地降水丰富,气候湿度很大有关;傣家人喜跳美丽多姿的孔雀舞,与当地多美丽多。
望采纳!
5,傣族为什么叫傣族
早在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已经有关于傣族先民的记载。唐宋文献称为“金齿”、“黑齿”、“银齿”、“绣脚”、“绣面”、“茫蛮”、“白衣”等。元明时期仍称为“金齿”、“白衣”。白衣又写作“百夷”、“白夷"、“伯夷”,有的误作“僰夷”,以致与白族混淆。清以来称为“摆夷”。另外,越南史籍称傣族为“哀牢”;缅甸史籍称傣族为“掸”;印度史籍称傣族为“阿洪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政府将分布在各自境内的傣族分别命名,泰国、越南、柬埔寨称做泰(Thai),老挝称做老(Lao),缅甸称做掸(Shan),中国称做傣(Dai),印度称做阿洪(Ahom),但均自称Tai。中国傣族按分布地区有傣泐、傣那、傣亚、傣绷、傣端等自称。西双版纳等地自称“傣泐”,德宏等地自称“傣那”,红河中上游新平、元江等地傣族自称“傣亚”,瑞丽、陇川、耿马边境一线的自称“傣绷”,澜沧芒景、芒那的为傣绷支系。汉族称傣泐为水傣,傣那为旱傣,傣亚为花腰傣。扩展资料:新中国成立前,由召片领、召勐、“波朗”(由召片领或召勐派出,监督辖区内各级官员并强制农民承受封建负担的官),以至村社当权头人等各级领主构成领主集团,约占总人口的7%。农村中除占农民总户数5.7%的由领主集团分化出来的“自由农民”——“召庄”以外,领主把广大农奴划分为“傣勐”和“滚很召”两个等级。傣勐(意为“本地人”或“建寨最早的人”)约占总户数的55%,是最早的居民,其地位较其他等级农奴为高,占有较多土地——“寨公田”。滚很召(意为“官家的人”或“主子家内的人”)约占总户数的39%,这是一个因各种社会原因丧失了土地和人身自由而隶属于领主的农奴集体,社会地位最低,所受剥削也最重。农奴除负担沉重的官租和无偿耕种领主的私庄田和薪俸田外,傣勐等级农奴还要负担修路、架桥、兴修水利等各种无偿公役。滚很召等级农奴则被强迫承担领主的各种家庭劳役,诸如养马、养象、煮饭、抬轿、划船以至削大便棍、哭丧等,名目多至百余种,分寨包干,世代相承。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傣族傣族(Dai),也称泰老民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世界上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泰老民族最早源于中国的云贵高原,在云贵高原上曾多次建立政权,后因中原王朝及其他民族的挤压,逐步向中南半岛及南亚次大陆迁徙,广泛定居在泰国、老挝、缅甸、越南、柬埔寨、印度、中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全球约有6500万左右的泰老民族人口,其发源地中国云贵高原只有126万左右的泰老民族人口。泰老民族在中国史籍中,先后被记载为“哀牢”、“掸”、乌蛮”、“白蛮”、“白衣”、“金齿”、“黑齿”、“白夷”、“僰夷”、“摆夷”等名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在暹罗王国的推动下,国际社会开始把分布于各国的泰老民族统称为“泰族(Thai)”;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政府将分布在各自境内的泰老民族分别命名,在泰国、 柬埔寨、越南等国仍被称为“泰族(Thai)”,在老挝被称为"佬族(Lao)",在缅甸被称为“掸族(Shan)”,在印度被称为“阿洪族(Ahom)”,在中国被称为“傣族(Dai)”。泰老民族虽有不同的他称,但自称均介于“Tai”与“Dai”之间的发音。泰老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及文字。语言分三大方言及若干个次方言,各方言都有共同的语法结构,临近的方言之间发音差距很小,随着空间距离的拉大,发音差距也拉大,但不论何地方言均能进行简单交流。文字有七种字体,均由印度婆罗米字母演变而来,都是自左向右书写,自上而下换行,只在形体结构上有所差异。资料来源:http://baike.baidu.com/view/4093.htm?fr=aladdin傣族的自称从古至今都未发生过大的变化,自称均介于“Dai”与“Tai”之间的发音,但周边民族对傣族的称呼却是多种多样,并随着他们对傣族认识的改变而改变。 最早有傣族先民记载的民族是汉族,在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汉族称傣族先民为“哀牢”、“掸”;隋朝、唐朝(南诏)、五代十国(后南诏)时期,汉族称傣族先民为“哀牢”、“乌蛮”、“白蛮”;宋朝(大理)、元朝时期,汉族称傣族先民为“白衣”、“金齿”、“黑齿”;明朝、清朝时期,汉族称傣族先民为“白夷”、“僰夷”、“摆夷”。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在暹罗王国(今泰国)的推动下,国际社会开始把分布于各国的傣族统称为“泰族(Thai)”。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政府将分布在各自境内的傣族分别命名,在泰国、 柬埔寨、越南等国仍被命名为“泰族(Thai)”,在老挝被命名为“佬族(Lao)”,在缅甸被命名为“掸族(Shan)”,在印度被命名为“阿萨姆族(Assam)”,在中国则被分别命名为“僰族(Bo)”和“泰族(Tai)”,1953年以后才合并命名为“傣族(Dai)”。 此外,跟傣族往来比较多的缅族(缅甸第一大民族),称呼傣族为“shan”,国际上因此也把傣族称作“shan”,中国音译过来为“掸”。
6,傣族的旅游介绍
傣族的重大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均与佛教有关。关门节和开门节是全年最大的斋赕时期,各地都举行盛大的“赕佛” 活动和隆重的佛教典礼。大家都要按佛规向佛奉献食物、鲜花、经书、衣物和钱币,全社会活动带有浓厚的宗教活动色彩。泼水节是傣族重大的传统节日,是傣历新年。在节日里,傣族群众要举行泼水、赛龙舟、放高升等娱乐活动,期望从此驱走昔日的灾难和病魔,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两旺。 泼水节:傣族新年。时在傣历六月二十四到二十六日(夏历四月中旬),节期三、五天。节日清晨,男女老幼沐浴更衣,到佛寺赕佛,即给佛像洒清水洗尘,然后互相泼水,除疾消灾。后演为以泼水为戏的节日。相传,古有火魔无恶不作,抢走7个姑娘。最年轻的姑娘侬香,得知了杀死火魔的秘密:拔下它的头发把它勒死。魔头成一团火球,落在哪里,哪里就起火。姑娘们即挑水相泼,灭了邪火。此传说相沿成习,渐成泼水节。一说此俗源于印度,婆罗门教徒每年此时到河中沐浴,洗去罪恶;年迈者不能下河,子女便为其泼水洗罪。后传入中国傣族地区。 开门节:傣语叫“出洼”,意为佛主出寺。云南傣族的传统宗教节日。每年傣历十二月十五日举行。其活动内容与关门节一样。傣历十二月十五日,将进洼时摆在佛座后面的东西拿出烧掉,表示佛已出洼,十六日和尚出洼,全家男女老幼到奘房拜佛。十七日举行盛大的“赶朵”活动,因为这天佛到西天讲经三个月后返回人间,所以各村各寨都要鸣锣敲鼓,举行盛会,迎接佛祖,同时还要在奘房内向佛忏悔一年来的罪过;和尚们趁此时向青年男女宣传教义。 开门节时,农忙已过,天气渐冷,佛教活动也不太多,青年们便可谈情说爱或结婚,成年人则出外办事或串亲访友。这时节是傣族文化娱乐活动最多的时候。人们放火花、点火灯、放高升、环游各村寨,十分热闹。 关门节:傣语叫“进洼”,意为佛主入寺。云南傣族传统宗教节日,每年傣历九年十五日(农历七月中旬)开始举行,历时三个月。相传,每年傣历九日,佛到西天去与其母讲经,三月才能重返人间。有一次,正当佛到西天讲经期内,佛徒数千人到乡下去传教,踏坏了百姓的庄稼,耽误人他们的生产,百姓怨声声载道,对佛徒十分不满。佛得知此事后,内心感到不安。从此以后,每遇佛到西天讲经时,便把佛徒都集中起来,规定在这三个月内不许到任何地方去,只能忏悔,以赎前罪。故人们秒之为“关门节”。 进洼活动经历代沿袭发展,形成了固定的几项活动:每年傣历九月十五日凌晨,奘房(佛寺)击鼓为号,宣布佛进奘房。教徒此时须立即起来,或在床坐一下,当老人把谷花、香、烛、钱纸包成一包,送到奘房佛的后座之后两小时,奘房再次击鼓,教徒才可重新睡觉,老人则在奘房守到天亮。十六日众教徒进洼拜佛;第八天,家家送饭菜供佛,然后清和尚念平安经,讲历史故事,听了受到感动,便当场捐功德。进洼活动的三个月中,逢初八、十五、二十三、三十,每家老人要进奘房拜佛一次,头天晚上他们即睡在寺内特设的房屋里,由年轻人送饭去给老人吃。这些活动相沿成俗,以后每到关门节这一天,人们都要举行盛大的赕佛(即斋僧献佛)活动,以食物、鲜花、蜡条、货币等向佛奉献。在这三个月内,每七天还要“小赕”一次。 关门节开始后,也就进入农事繁忙季节,为了集中精力从事生产劳动,人们定下许多戒规:禁止青年男女谈情说爱和嫁娶活动;和尚不得随便外出;进奘拜佛的人不能远离家庭或到别家去过夜;任何人不得进佛屋,上佛台,拿佛的东西等。直到三个月后,即开门节时,人们才又恢复关门节前的一切天常活动。 巡田坝节:云南省绿春县骑马坝一带的傣族民间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三日举行,节期一天。这是当地傣族独特的传统节日,农历正月十三日清晨,当朝阳映照在傣家水乡时,能歌善舞的傣族男女穿上节日的盛装,汇集到寨子中心的大青树下,锣声震天响,歌手捧着喷香的米酒,亮开嗓子唱起迎春曲、四季歌;群众踩着鼓点跳起传统的对扭舞,整个坝子一片欢乐。直到太阳升到高空,歌舞会才接近尾声。这时,一位长者宣布:“巡田坝开始!”一时,陶醉在歌舞中的人们马上组成了一个很有秩序的队伍:杠彩旗的八个年轻人领先,后面的人一路吹着喇叭;有的敲着锣鼓,鸣放着鞭炮、火药枪,徐徐向田坝走云。按预定的路线走完后,人们便聚在一起制定春耕大忙时期的村规民约,以保证春耕能按节令完成。 花街节:又叫“热水塘花街节”。云南省元江一带傣族的民间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初七举行,节期一天。傣雅人也过花街节,活动内容和傣仂人基本相同,但节期是在农历五月初六。花街节的主要目的是除旧迎新,节日早上,太阳初升之时,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盛装,纷纷汇集到元江东岸的热水塘草坪,欢歌笑语庆贺节日。老人们世昔话今,青年们唱歌跳舞,小孩子追逐游戏,尽情欢乐。人们还纷纷就热水塘的温泉沐浴,以除去旧年的污秽,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地迎接的一年。这一天,未婚青年男女还举行对歌,寻找伴侣。西双版纳的傣族,大多在平坝傍水而居,或在河谷依山傍水而居。住房为“干栏式”建筑竹楼。个人成分 族称居住的楼房为“很”。 傣族对当地的地名、寨名的命名尤为考究。一般都是根据当地的自然风光、环境特点以及历史传说来命名,有些地名和寨名又往往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如允景洪,傣语意为“黎明之城”。相传,那是佛祖巡视到另一个地方,当地的百姓拿出金色的布铺在路上迎接他,佛祖在高兴之际,就给该地取名为勐罕(金色的地方),就是观在的橄榄坝。有些寨名是根据自然环境特征命名的,如曼蚌,汉译为热水塘寨;曼永,汉译为孔雀寨。另外,在解放前,傣族人民受封建领主制的统治,各个村寨要为封建领主服专门的劳役,各种劳役的名称也成了寨名,如养马寨、养象寨洗碗寨,等等。 傣族居住的村寨环境幽静,寨中的建筑整齐、规则。无论村寨大小,住户多少(多至一两百户,少则一二十户),寨傍均有大河、小溪或湖沼鱼塘。寨内的房屋坐向排列整齐,掩映在绿树翠竹之中。寨中道路宽而平坦,凡有佛寺的村寨,寺傍均有菩堤树。住房四周,均围着竹篱笆或木制篱笆,篱笆内种植果树、花木、或薪炭林(多为黑心树)。竹楼下有一块空旷地,即院坝。走进傣家村寨,展现在眼前的是:椰树婆娑,槟榔挺拔,秀竹摆着纤细的腰肢,香蕉摇着巨大的绿叶。寨内流水潺潺,百花争艳,百鸟齐鸣,犹如迷人的热带山乡画,恰似优美的边寨诗令人留连忘返。 西双版纳的傣族竹楼属于“干栏式”建筑。竹楼这一名称,不是傣族俗称,而是人们对傣族住房的专称。解放前,西双版纳境内的山竹苍翠如海,生活在竹海中的傣族人民无钱盖高楼大厦,再加之当地气候湿热,就只好就地取材,用竹子作建房材料,整个楼房全是竹子结构:竹柱、竹围墙、竹楼楞、竹椽子、竹楼板、竹楼梯、竹瓦盖屋顶。于是,人们就称为竹楼。解放后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房材料已发展为木、砖、瓦顶结构(只有少数是竹木、茅草顶结构)。虽然建筑材料不一样了,但建筑形式仍然保持了竹楼的特征。所以竹楼这一称呼就一直沿袭下来,成为一种专称。 傣族称居住的楼房为“很”,这是由“烘哼”演变而来的。“烘哼”意译为“凤凰展翅之势”。相传,在远古时代,傣家人没有住房,而是栖身于山洞或深山老林。后来,有一个名叫帕雅桑目蒂的人,用树叶、山草建盖了一间平顶草房,但一遇雨天就无法居住。一天,正当帕雅桑目蒂为建房苦脑之时,一只美丽的凤凰冒着风雨飞来,凤凰杨起双翅,呈“人”字形,当凤凰低头拖尾时,人字形的双翅恰好被蒙住,凤凰淋雨之势,地上,恰似一座两层楼房的造型。于是,帕雅桑目蒂从中受到启示,按凤凰淋雨之势,用竹木盖成如今这种高脚住房。这种楼房,既能避雨防潮湿,又能防野兽,他就给这种楼房取名为“烘淳”,一直传给后人。 人们为了怀念帕雅桑目蒂,把“烘哼”改名为“很帕雅桑目蒂”。后来,随着住房形式的不断改进,人们便把各种式样的竹楼通称为“很”。 解放前,在等级森严的傣族封建领主制的影响下,傣族中,人有等级之分,住房也分等级。傣族地方有着“很牌抱来们很召”(意译为百姓之屋应与官家住楼有区别)的古老规定。那时候,领主的住室称为“喝召”。“喝召”宽敞高大,木柱多达一百根以上,木梯分为两层,都在10级以上。而贫民百姓的住室,木柱只能限在40根以内,梯子也不能超过9级。 寡之人,则大多只能住3级楼梯的矮房。就是一个家族中,分家立户的子女的住房,一般也不能超过父母的住房。
文章TAG:
傣族 为什么 什么 中国 傣族为什么来中国旅游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