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古代人的游历有哪些

宋 沈括 梦溪笔谈 明 徐霞客 徐霞客游记 南北朝 干宝 搜神记
徐霞客,增长见识,为作品搜集素材,锻炼身体

古代人的游历有哪些

2,古代有专供游玩的旅游景点吗

古代有专供游玩的旅游地方生活在现代的我们,在工作学习之余,会离开自己生活的地方到其他的城市旅游,像长城、故宫、西湖……这些美丽的地方放松自己的心情,增长自己的阅历。有时也不禁想起古人,他们会去旅游吗,去哪里呢?于是我们知道,旅游在古代也是非常流行的,但和现代的人比起来,他们更注重能够提升个人修养的地方,如坐船游湖,江边垂钓等等。其实我们口中的旅游在古代叫游玩游历。在古时候也是有专门用来游玩的地方的,可这些地方除了皇宫贵族,对外人是不开放的,有专职人员看守,就像皇家猎场,皇家园林,避暑山庄,还有一些地方行宫,这些普通人是进不去的,只是皇族人的专属旅游圣地。还有一些就是普通的游玩了,像乾隆微服出巡,边考察民情,边欣赏沿途的风景;郑和也是,都旅游到了国外;玄奘西天取经,虽经历很大的困难,但不得不说他这游历很大;孔子外出游学;杨贵妃每逢冬春季都要去西安华清池泡温泉度假,这些也都相当于旅游。除了皇帝,大臣他们的游玩,一些文人,雅人闲时也会带几壶酒,去周边进行游玩,像李白,杜甫,一些诗人文人,他们更是需要走南访北,才写出许多千古绝唱,陆游的《游山西村》,正是陆游在山村时的有感而发。这种没有限制的景点有很多,古时的四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鹳雀楼,诗人们喜欢登高望远写诗,这些就成了他们的游玩圣地,王勃在滕王阁上写下《滕王阁序》,美轮美奂。在洞庭湖,西湖中游览的也不在少数,还有三山五岳,可能泰山和黄山的比较多一点,都是旅游的圣地。“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带上几壶好酒,与朋友游于山水之间,如书法家王羲之与谢安等人的的周边游,才写出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这些都是游玩才造就的美丽。所以古代也有专门旅游的场地,只不过大多除了皇宫亲属是进不去的,但也有其他景色宜人的地方是开放的。

古代有专供游玩的旅游景点吗

3,古人怎么旅游

是:陆游
后人称徐霞客为地理学家,我个人认为,不太准确,应称之为:"骨灰级驴友"!且看看司马迁的旅游路线:借当官巡视之便,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可见西汉时已经有全国背包客了。秦始皇是在全国旅游途中死掉的,就不特意说了吧。旅游,有些人是宦游,四处做官。有些人是纯粹高兴,比如李白当年出长安,就到处溜达。商务印书馆的《亚洲史》说,宋朝时,普通百姓已经能出门旅游了。当然不能走太远,而且基本靠脚走。需要盘缠。所以,旅游的人不太多,路上也不拥挤,有时甚至非常孤单!古人旅游基本靠脚,或驴。陆游所谓:“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过剑门”。饮食方面,途中食物有限,主要是大饼馒头之类,到清朝尤其流行各类奶油小果子,以及可以长保不腐坏的便利食品。然而化缘的行脚僧,既不骑驴,也不带食物,再遥远全靠走,食物伸手讨要就有,这样的特殊人物会走得格外远些,比如唐玄奘。 旅游带动最快的是各类客栈、驿馆,还孕育了那句伟大台词:“客官,打尖还是住店?”

古人怎么旅游

4,你认为中国人必须去的十大旅游景点是什么地方

1、万里长城:万里长城长城始建于公元前五世纪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三世纪秦始皇统一中国,派遣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北逐匈奴后,把原来分段修筑的长城连接起来,并且继续修建。其后历代不断维修扩建,到公元十七世纪中叶明代未年,前后修筑了二千多年。其东端的山海关,最是长城的精华。2、北京故宫: 北京故宫 故宫,又名紫禁城,位于北京市中心,今天人们称她为故宫,意为过去的皇宫。3、承德避暑:山庄承德避暑山庄避暑山庄,自康熙四十二年始建,至乾隆五十五年最后完工,历时八十七年,建楼、台、殿、阁、轩、斋、亭、榭、庙、塔、廊、桥一百二十余处,尤以康、乾御题七十二景昭着,与自然山水相辉映,园中有园,景内有景,构成了一幅千姿百态的立体画卷。4、苏州园林:苏州园林 “人间天堂”苏州素以园林美景闻名中外,有谓“苏州园林甲天下”之说,很早就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拙政园、留园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二,更有狮子林、沧浪亭、网狮园、怡园、耦园,风格炯异、各有千秋。5、杭州西湖:杭州西湖西湖是我国着名的旅游胜地,旅游季节更是人头攒动。第五名安徽黄山6、安徽黄山:安徽黄山黄山位于安徽省黄山市西北风景秀丽的皖南山区,向以“三奇”、“四绝”名冠于世,其劈地摩天的奇峰、玲珑剔透的怪石、变化无常的云海、千奇百怪的苍松,构成了无穷无尽的神奇美景。后被列入“世界遗产(文化和自然)”名录。7、桂林山水:桂林山水桂林漓江风景区是世界上规模最大,风景最美的岩溶山水旅游区,千百年来不知陶醉了多少文人墨客。桂林漓江风景区以桂林市为中心,北起兴安灵渠,南至阳朔,由漓江一水相连。桂林山水向以“山青、水秀、洞奇”三绝闻名中外。其中一江(漓江),两洞(芦笛岩、七星岩),三山(独秀峰、伏波山、叠彩山)最具代表性。8、西安兵马俑:西安兵马俑在骊山北麓,茂密的林木掩映着一组规模宏大、外观别致的建筑,这就是闻名遐迩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9、长江三峡:长江三峡 长江三峡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10、江南水乡:古镇江南水乡古镇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群,较代表性的有,周庄、同里、角直、木渎、光福、乌镇....

5,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的旅游观有哪些

那个时候并没有现在这样旅游的概念,交通不便利,寻常人家也没那个条件,但是都很重视学术。战国时代,社会的剧烈变革对学术文化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加上士阶层的形成和统治者的提倡,许多学派纷纷出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当时,最有影响的,除了儒道二家以外,还有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以韩非、商鞅为代表的法家,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以公孙龙子为代表的名家,以孙膑为代表的兵家,以许行为代表的农家,以张仪、公孙衍、苏秦为代表的纵横家,以吕不韦为代表的杂家等。各派各家都着书立说,广授弟子,参与政治,互相批判,又互相渗透,学术思想极为繁荣。秦统一六国,崇尚法家,兼用阴阳家,焚诗书,迷信暴力,将法家学说过分夸大君权的一面发挥到极致。
春秋战国时期,文人墨士为了证明自己的学术主见的正确性到各国去游说。掌握文化知识的士,普遍奉行“学而优则仕”的原则。他们渴望朝为田家郎,暮登天子堂,纷纷踏上了游说之途。他们朝秦暮楚,群游列国,标榜自己的学说和主张,企图通过论辩之术,获得诸侯、私家的赏识,从而达到以布衣取卿相的功利目的。  春秋战国文人旅游对后世的影响  1、促进了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 ,被誉为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它不仅为后世留下了丰厚的物质成果———诸子百家的著作 ,而且奠定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开创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道路。  2、促进了旅游理论的建立  在中国旅游史上,首先提出旅游理论的,是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尤其是儒家和道家。他们既是旅游在、的最早实践者,又是旅游理论的建设者。儒家和道家的旅游理论不仅为人们普遍接受,而且一直影响和指导着中国旅游的发展。

6,中国有哪些著名的风景名胜

我觉得中国人一生应该至少要去这样几个地方旅游,一个是草原、一个是高山、一个是大海,他们有着不同的意义,而且要在合适的年龄去不同的地方打卡,会有非常不一样的体验和收获。如果你曾仔细阅读过《徐霞客游记》或者《马可波罗游记》,就会发现,旅游是可以改变一个人心境的,其中作用最为明显的地方有三类,一个是到大海上克服茫然无助、一个是到高山上感受攀岩之苦和高山远眺、还有一个是到草原上感受心胸宽旷,到这些地方旅游,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体验是完全不一样的,需要用心去仔细体会。01、你旅游的目的是什么?对于普通的旅行者来说,旅游的目的就是(从自己呆腻的地方)来到一个(别人呆腻的地方)陌生的地方去“吃喝玩乐”一次,但是对于处在人生路口的毕业生们来说,如何设计一次合适的旅行,通过旅游找到一个好的心态,去面对接下来的“人生赛程”,那将是非常完美的一个假期。02、每一次毕业都是人生转折,一次好的旅游有助于走好后面的路相信大家都会承认,每一次毕业都是人生的一次转折,就如同是比赛要进入下一个赛程,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用什么样的心态去迎接挑战,比赛中采用什么样的策略,这些都要重新设计和来过,安排一次好的旅游会对你的人生路起到指导作用,人生就是一次不可复制的单程旅行。“行万里路,胜读十年书”,可能谁都听过,也说过,但是真正能够理解的人却不是很多,或者说理解正确的人不多,尤其是那些处在人生十字路口的毕业生们,无论是初中生、高中生还是大学生,他们都需要一次好的旅行,好的旅行会改变人的心境,帮助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学习中、生活中摆正自己的位置,并能端正态度。面对人生不同阶段的赛程,需要有不同的策略,保持正确的心态,对接下来要取得的成绩,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03、不同阶段的人生赛程,需要不同的态度我们都知道,人生的路,每一天都非常重要,但是在几个关键的转折点,尤为重要,其中,初中毕业、高中毕业还有大学毕业,常被大家看作是三个改变人生命运的转折点,初中毕业后将进入高中,要学会正确对待压力;高中毕业后要进入大学,大学中达到的高度取决对自己的督促;大学毕业后进入社会,心胸决定事业的高度和成就,这一切都可以在下列的旅游中获得或者领悟到。初中毕业后要去看大海:这里所说的去看海,不是景区安排的那种在海滩上嬉戏,也不是体验海景房的豪华,而是要出一次海,至少要乘船来到公海上,体验那种在海上漂泊,看不到陆地的感觉,你就会感受到你一直坚信的,这艘巨大的轮船在大海上是多么的渺小,而游人在大海上几乎无能为力,唯一的办法就是做好自己,你决定不了航向、无法把控时间。如果你能够把这样的压力理解成好玩的体验,那么你的高中求学之路应该是一帆风顺的,高中的学习状态跟在公海上航行,没有什么区别,你只有做好自己,因为所有的船都在公海上,何时到岸不是你能掌控的;高中毕业后要登一次山:“孔子登泰山而小鲁,登黄山而小天下”,这里只表达了达到不同的高度,视野是不一样的,他忽略了登山的过程,因为登山从来都是艰苦的事情,需要足够的耐力和决心,乘坐缆车登山不在我们的考虑范围之内。中国的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都是在家长和老师的督促下学习,大多数进入大学后,会开始放纵自己的学习,出现沉沦的不在少数,虽然有些大学也安排各种考核,大多是形同虚设,读大学需要学会自我监督,自我督促,你在大学能达到的高度,决定你人生路的眼界,但是达到高度的过程就像登山,没有人监督你,你如果希望看得更远,就只能督促自己登得更高,登山的过程有时候比到达山顶更重要,这就是为什么不鼓励乘坐缆车登山的原因,当你在学习过程中,想要偷懒时,想一下登顶带来眼界开阔的快乐。大学毕业要去看大草原:大学毕业后,除了少数继续深造,大多数学生要走入社会,不再像过去在校园中学习,有人说社会这所大学更加需要学习,以一个什么样的心态面对社会的压力和竞争,显得尤为重要。草原和大海同样是一望无际的视觉效果,为什么会获得不一样的旅游体验呢?其实在草原上,你能够掌控自己,并且能够“脚踏实地”,这是一件非常舒服的旅游体验,在大海上我们承受的更多是无助的压力,而在草原上,我们要寻找的是,不一样的旅游体验。草原上地广人稀,而且生态环境薄弱,在这里你要观察牧民待人热情好客,还要学会关注脆弱的草原生态,草原五畜在草原上即互补又竞争,此时你在草原上的每一个决定都将给它带来影响,或正面、或负面,进入社会后,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你也会成为一个决策者,也许你的每一次决策,它的影响力都像这次草原之旅,对草原脆弱的生态环境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你就会慎重对待,同时草原牧民待人热情,完全来自于宽阔的胸怀,这主要得益于草原上有广阔的天地,而你的事业也是如此。04、像古人一样旅游,回归旅游本质旅游绝不是简单的“吃、喝、玩、乐”,我们要学会像古人一样去旅游,找到旅游的本质,尤其是刚毕业的学生,选择研学游、生态游更加适合,因为通过这样的旅游,不同的旅游体验会让你学到不同的知识,这些知识和感受会对你接下来的人生路有指导作用。那么,这些地方你都去过吗?接下来准备去哪里呢?欢迎留言讨论,谢谢阅读!【温馨提示】凡事都要量力而行,对于晕船的小伙伴来说,不要尝试去出海旅游,尤其是乘坐那种打鱼的小船,“平衡点”在南海体验过一次,周边的人全吐了,感觉很酸爽;登山无需选择名山大川,一定要体验登顶的过程,不付出努力的登顶也体验不到登顶的喜悦,当“平衡点”登上黄山天都峰(鲫鱼背)时,看到有些牛人背着行囊登山,体能的区别真的很大,尽力就好,选择自己能登上去的山;草原可选择的地方比较多,主要集中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是草甸草原、锡林郭勒有典型的草原,其中乌拉盖最为炫丽、科尔沁草原受雨水影响最大、乌兰察布的辉腾锡勒大草原黄花沟很美、四子王旗的葛根塔拉草原是典型的荒漠化草原,这些地方可以领略不一样的草原生态,相同之处是好客的牧民和待人的心胸。

7,古代旅游主要活跃在哪儿

我国古代旅行和旅游,可以看出以下五个特点:1.古代旅游多属少数人的个人活动。游者范围主要有帝王、贵族、官僚、地主等人及其附庸士大夫阶层。平民百姓仅在佳庆节日到近地出游,如踏青、赶庙会等。2.国内旅行家多以学术考察旅行为主,是在古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思想影响下进行的。3.古代旅游活动都和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当社会处于安定、强盛的时候,旅游活动就特别活跃,反之,便一蹶不振。因此,不同的历史时期,旅游具有不同的时代内容和特点。4.国际旅游以政治交往(如互派使者)、宗教求法和经商贸易等形式为主。游程比较艰险,历时比较长。游历的成果多以“游记”、“见闻”等题材出现。5.旅游基本上停留在旅行的阶段,与以获得经济收入为目的的旅游业有本质的不同。但是某些私立旅馆业和观光业,已具有初级旅游业的雏形性质。
活跃值的高低与宠物旅游时间的多少有关;与宠物的等级直接相关。等级高的宠物,旅游的时间越长,活跃度就越高! 当宠物达到5级时就可以进行旅游了. 宠物旅游1小时增加的活跃值=等级×0.1 比如宠物为56级,那么旅游1小时获得的活跃值为:5.6 我的经验是,宠物刚开始旅游没活跃度时,用宠物保姆,因为那时候用保姆半小时涨1点活跃度。 有一些活跃度,可以买极品旅游工具时,一定要买极品旅游工具,因为用极品旅游工具旅游活跃度涨的多 去旅游,有事没事就带他旅游,会增加活跃度。 步行宝贝(10-30 活跃度), 漫游宝贝(30-200 活跃度), 旅行宝贝(200-2000 活跃度), 飞驰宝贝(2000-10000 活跃度), 飞行宝贝(大于10000 活跃度)。

8,谈谈古代文人旅游的文化情结古人旅游时会打卡景点吗

祖国大好河山穿过千山万水,游遍大好河山几乎成为每个当代中国人心向往之的愿望,从“到此一游”到“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从“景点打卡”到“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这根植在心中的游历四方的冲动在血脉中传承、生生不息。不过当买纪念品、晒风景图、摆拍成了旅游记录的热门形式时,我们在一次偶然抬头中,是否曾突然感受到穿梭于千年文人墨画中的,那些被称为绿水青山和烟雨人家的那一笔朦胧之意?古代旅游的文化情结源起1、说文解字“旅游”二字拆开分别是一个“旅”和一个“游”,“旅”字在古时有外出寄居、寄食的意思,而“游”字以水为偏旁,取游玩、游说的灵动之意,因此“旅”和“游”的结合平衡了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是个不偏不倚,中正平和的词。2、从根文化说起中国两大文化源头《诗经》和《楚辞》都有和旅游相关的表述。《邶风·柏舟》中就有:“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微我无酒,以敖以游。”这里飘散着一种为愁而游的情绪,旅为船支,飘飘荡荡,以酒消愁,所以旅游并非是目的,而是为了排忧解怀,进而生出“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的无限感慨,诗人因为沿途风景轮番变化,复杂的情绪能以多种方式寄存派遣。屈原《楚辞》中的名篇《离骚》也是如此,太史公曾说“《离骚》者,犹离忧也”,它的离无论从遭遇还是离别的意思来看,它都是贬谪后的上路,“欲远集而无所止兮,聊浮游以逍遥。”这里包含着屈子鸷鸟不群的固执,游无逆旅,所向远方而不止,“游”已经上升为了诗人对美好高尚人格的追求,而不止的水流最终成为了他的归宿。这是关于“旅游”最初的目的,它落在字符篇目里,却以饱满充沛的情感打动后世,刻在根文化的骨子里一路传承。到了春秋战国,群雄争霸的局势下,士大夫阶层地位上升,文化地位提升并逐渐向社会多个层面渗透,关于“游”的意义有了新的拓展。孔子周游列国、游说四方,考察民情风俗和历史文化,沿路记载在《论语》的语录留下了许多令人思考的问题,直到现在多少人都羡慕“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出游状态,儒家文化先祖的“旅游”实际上是一种实践之旅,是真正的“绝知此事要躬行”,并非后来庙坛上的令人时时参拜的雕塑。庄子而百家争鸣中,老庄的“旅游”于此时恰好相反,它力求达到一种精神上的绝对自由,这就是另一种“逍遥游”的开始。在《庄子·逍遥游》中,描述了“游”的最好精神状态是“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连“征一国者”、“辩乎荣辱之境”和“列子御风而行”都不能算游无穷,是一种齐物的视角,与自然万物脉络相通的精神之游。儒道两家本是中国显性、隐性中的处事哲学存在,而关于“旅游”之“游”更是具有哲思上的深度,它来自根文化而有创新,却能自成体系,于是也双双影响了后世千年的文人旅游文化。游学、游历和精神漫游在根文化的开启和春秋战国文化体系的形成后,不同时代下的文人旅游都有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它是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又是当时的时事政治的反映。青山秀水但文人旅游首先是主体文人自身的成长,然后是各式各样的旅客之思,因此可以总的概括为游学、游历和精神漫游,其中游学、游历更偏向知识经验的积累,而精神漫游是文化的结晶,即现在看到的宝贵财富,前者为后者的积淀,后者为前者的彰显。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典型的朝代看到文人旅游所蕴含的文化情结变化和发展。1、文化逐渐成熟下的文人旅游汉朝出现了儒家大一统局面,而文人纷纷以笔润饰鸿业,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包罗万象的汉赋,这一流行文体意味着背后是文人的博闻强识、眼界开阔和览物无数,这与他们宦游、游学经历息息相关。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中所陈列的物品之杂、之丰、之盛都与他起初的宦游经历分不开,正如《司马相如列传》记载道“梁孝王令与诸生同舍,相如得与诸生游士居数岁,乃着《子虚》之赋。”而太史公能写出史家绝唱之《史记》,与他二十多岁时和继父任太史令后的出游经验息息相关。司马相如他不仅仅是一般的游学,而是带着本职调查考核的使命去游历,因此有“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的评价,这一通过游历考察的实践精神深深影响了后世文人。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播兴盛起来,文化的发展更加多样化。而面对的战乱纷争的生活环境,宦游的经历逐渐又转向精神漫游,比如游仙诗的盛行,如郭璞的“京华游侠窟,山林隐遁栖。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莱。”就表达一种对世俗的逃遁之心,从而产生精神的漫游状态,接近老庄思想。还有以谢灵运为代表的山水诗,谢灵运本身就是一个旅游大家,太白曾吟“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谢公屐就是谢灵运为登山发明的,这样的钟情山水难怪能写出“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妙句。从此文人旅游时的山水描绘都常忆起谢公,为书写旅途的山水题材诗文增添了更多的文人雅趣。2、文化繁盛期的文人旅游盛唐前后,社会风云变幻,诸多思想兼容包并,几乎能留下涵盖所有“旅游”精神的主流文化,包括了青年学游、仕途宦游、贬谪忧游和超然仙游等,文人们在旅途里或怀古或忧国、或闲适或悲己。李白文人们可以豪气满怀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和“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也有“予心适无事,偶此成宾主”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落寞,不乏“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和“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的闲情逸致,更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和“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禅意叩问。一代诗仙李白就留下有关蜀道、庐山瀑布、天姥山、峨眉山、敬亭山、华山、天门山、扬州、荆门、三峡、洞庭湖大大消息地方风景的名篇,很有意味的是,不是盛唐的名臣将相的李白,却是后世观盛唐气象之眼,这就少不了他以浪漫诗情去领会盛唐风光的作用。而杜甫亦然,他的四处游历为他记录唐代从盛唐转衰的民间景观奠定了基础。后人称杜诗为“诗史”,主要的还不在于它提供了史的事实,而是通过他的切身体验,提供了比事件更为广阔、更为具体也更为生动的画面,这显然是儒家文化的继承。他一生足迹遍历大半个中国,中年以后流离于秦蜀荆湘之间,凡是他所经过的地方,在他的诗歌中都有生动详实的描写。杜甫3、旅游文化的多层次挖掘到了宋代,水陆交通更加方便,旅游资源也更丰富。旅游途中,文人在继承和发扬前文化的基础上多了一份哲理趣味,虽没了盛唐的豪言壮语,却更加生活化、具象化了,让人品来津津有味,这也是宋代文化独具一格的表现。陆游曾写道“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还有范仲淹,据说他也是一名旅游狂人,还是宋代旅游事业形象大使,从他的诗文可以看到踏遍祖国大大小小名山的痕迹。苏轼的旅游路线与他的贬谪经历相关,他的散文、诗篇常常反映自己的旅途,比如著名的《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还包括旅途中的风雨饥渴都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和“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苏轼最后被贬到遥远的广东都不忘以地区特色自我安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他事无巨细地描绘旅途日常,其实是他对生活点点滴滴的观察与热爱,这一达观的态度正如他极为人称道的一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总结旅游一词,一半是羁旅,一半是逍遥,表现出中性文化的内涵。文人旅游倾向的背后是精神的漫游,这与根文化的源起血脉相通。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文人旅游,文人旅游记录不仅是自身气质情感的流露,也彰显出专属于那个时代的特色。无论是为江山写意还是为咏史怀古,文人旅游为风景、历史都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只是当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转换成为旅游宣传的招牌时,我们切莫失掉了这份追溯、共情的心,它不应该只成为文化遗产或遗迹,更应该成为国人心照不宣的精神力量,当我们再次给予旅途极富深蕴的一瞥时,相信与古代文人同视角的山川之美、人文之美、文化之美会唤醒我们全新的感受。

文章TAG:古代  古代中国  中国  中国人  古代中国人都去哪里旅游  
下一篇